来源:人气:610更新:2021-10-15 12:33:14
“洪翼舟,你知道你上去很可能下不来了吗?”
“知道,但值得!”
千钧一发的时刻,电影《峰爆》中的小洪决定冒险去悬崖上的山洞放置炸药。他坚毅的眼神和果敢的回答,让我有些晕眩,腰上的疼痛也隐隐传来。
“值得!”这两个字简短有力,让我回想起四川宣汉铁道兵第七师33团参建襄渝铁路的场景。今年的迎新座谈会上,作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获得者,我也曾受邀讲起那段历史。
1969年,“三线”建设重点项目襄渝铁路正值建设关键期,指挥部决定大干200天。襄渝线上许多地段上傍悬崖、下临深涧,为了运送物资,我与指战员们扛着重达百斤的装备,拼了命地往山上爬。上千个台阶,数十道急流,我们的颈椎被压弯变形,腰背痛让人无法入睡,干活时总咬着后槽牙的牙根严重外扩。炸山开路,有时炸药供不上,我们就用土法自己制作,有一次崩裂的碎石割伤了我的后脑勺,战友们给我简单包扎后,我们就接着拼命干。血水渗着汗水,都被我们埋进了那条战线。
许多隧道口就开在陡崖上,离山脚六七百米,中间是几近90度的陡坡,我们硬是把保险绳一头套在半山腰的树上,另一头系在腰间,手心攥着汗,紧紧握住麻绳。吊在悬崖沟壑间的我们,用大锤一点一点砸出隧道口。吃饭的时候,一直抖动的双手连碗都端不住,手上的骨头都磨得露了出来……
可是,谁让我们一开始就存了志,宁死也要一往无前呢?
半个世纪过去了,“加油干呦,嘿呦嘿呦,敢叫机器背过山呦,嘿呦嘿呦”的口号依然顺口,即使身体落下许多难以根除的伤痛,但那时不时从神经末梢传来的清晰痛感,依然让我对铁道兵的怀念只增不减。
我这一生,为曾经参建过国家重要工程倍感值得和无限光荣。
电影《峰爆》里,项目经理丁雅珺在暴雨中对着工友们喊话:“隧道毁了,我们再把它挖通,桥梁断了,我们就再把它架起来,大不了我们再来一个十年!”影院里的啜泣声,让我再也无法绷住,眼泪奔涌而出。《峰爆》中丁雅珺和同事的决心我感同身受。隧道建设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涌水、泥沙流……即便这样他们也苦苦坚持了十年,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每一条隧道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车辆穿过隧道的只是一瞬,却凝固了建设者为之坚守和奋战的日日夜夜。但灾难来临时,当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会义务反顾地选择救人。大不了,重来。这就是我们的信念。
英雄出自凡人,平凡也可伟大。我们这支队伍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在保家卫国建设国家中全力以赴,架桥铺路助力国家快速发展,抢险救灾中赴汤蹈火,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世纪60年代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1975年抢修京广铁路,1976年在唐山大地震中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这个夏天,河南大暴雨中的奋力抢险也有铁建人的身影。从曾经“铁路修到哪里去,我们就跟到哪里去”到“哪里有危险我们就去哪里”,岁月流转、山河巨变,“铁道兵”的精神始终未变,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中国式救援”。
作为一名老兵,我和电影中的老洪一样,虽已退休但总不服老,也一直纠结时代“不需要我了”,总爱提起往日,给后辈们讲“当年”。令我倍感欣慰的是,儿子已是“铁二代”,孙子常常戴着我的勋章有模有样地模仿我讲给他的故事……我们这个小家就是千千万万铁道兵家庭的缩影。
兵改工后,铁道兵退出历史,“铁道兵”的精神在赓续绵延。今天的中国铁建依然担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这支被朱德总司令称为“人民铁军”的部队仍然在“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中目无艰险、力战不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提供着坚强而可靠的支撑。初心未改,精神不灭。
(刘婧整理,图片出自电影《峰爆》)
作者简介
陈华根,男,71岁,曾参与过襄渝铁路、大秦铁路等多条国家重要铁路建设,因工作成绩突出,曾在铁道兵第七师33团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