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482更新:2021-10-15 12:55:59
原标题:土得掉渣的《山海情》会成国剧新经典吗?
日前,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以豆瓣9.4分的成绩圆满收官。为什么一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不强凹“代入感”,却能迅速“破圈”,成为老少皆宜的开年大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站位高远,艺术折射时代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作品理应关注时代,回应当下火热生活,承担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战中,从不缺少文艺的身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对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四个坚持”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电视剧《山海情》是一部真正的“为时”作品。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闽宁镇西海固山区的干部群众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完成了从荒漠戈壁到塞上江南的蜕变故事。一方面它改编自真实事件,题材本身就具备强烈现实关切。另一方面,它通过精湛的影视语言艺术化地回答了面对社会重大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做?面对“脱贫攻坚”这样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文艺何为?毋庸置疑,文艺作品有责任让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时代精神。
但是,文艺不是赤裸裸地展示现实,文艺作品无不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人类普世的情感,颂扬人性光辉,贬斥卑劣龌龊,从而达到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目的。当然,《山海情》不是简单机械地反映社会生活,而是真正做到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主要体现在其叙事艺术和人物塑造两方面。
宏大叙事,兼顾个体情感表达
《山海情》最难得的是没有让扶贫这一宏大主题凌驾于故事之上。人们欣赏文艺作品,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我认为是通过文艺作品讲述的故事,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什么样的故事能让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无非是那些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充满真情的故事。如能满足这点,即使有其他不足,也是瑕不掩瑜。古今中外,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无不具备这种特点,所以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牡丹亭》《西厢记》《雷雨》《平凡的世界》等还能感动不已?看《德伯家的苔丝》《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还能为主人公的命运与遭际而或同情,或愤怒,或开心,或唏嘘满怀?正是因为这些作品虽然时空上离我们遥远,但看起来又是如此的真实。
反观一些国产剧,架空历史,背景悬浮,剧情狗血。《山海情》反其道而行之,不炒CP,不博眼球,不用莫名其妙的废话台词和翻来覆去的回忆强行注水,老老实实讲一个土得掉渣的故事。为什么它不仅不被观众嫌土,反而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双赢?因为它土得真实、真诚。该剧所展现的脱贫故事,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精神发展历程,还聚焦放大其中“人”的故事。内容涉及扶贫干部、困难群众、支援专家、校长等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等,是关于脱贫攻坚的整个社会生态的细致描写。剧情发展的逻辑不是想当然,而是来自人物的意志,生活的真实,体现了人物的真实挣扎、纠结与渴望。比如,第一集就充满了真实感,虽然玉泉营发展前景广阔,但至少当时还是一片荒滩戈壁,沙尘肆虐,没水没电。面对这种恶劣状况,以李大有(尤勇智 饰)为首的七户移民从玉泉营逃回涌泉村就不足为怪了。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张嘉益 饰)去做七户村民的思想工作,结果收到的是七种花式抱怨。理由也很朴实:“既然到哪都是吃苦,为什么不留在家里吃呢?”这一集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也真实反映出扶贫工作的艰辛。扶贫不仅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扶志”“扶智”。这种“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该剧中比比皆是。剧中,深刻的社会变革经由一个个普通却鲜活的人物来展现,借家长里短抒家国之志,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可谓相得益彰。
人群鲜活,打破“爽剧”刻板套路
金圣叹点评《水浒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的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的点评明确指出了人物性格的审美价值。
《山海情》看起来好像是在描写涌泉村村民的贫穷、困顿到富足的变迁史,但却概括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贫困农民的迷茫、纠结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逐,甚至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也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身影。而且,它打破了一般“爽剧”人物形象非黑即白的刻板套路。比如,主角之一的马得福(黄轩 饰),满怀理想,为了完成脱贫工作,敢作敢为,脚踏实地,但他也有骂村民“刁民”的时候,也几次差点放弃。李水花(热依扎 饰)逃了婚又因为担心她爸折回,最终“认命”嫁给了邻村的安永富。她内心深处也爱得福,但结婚后更有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李大有身上既有农民的狡猾和自私,同时也有农民的善良和底线。第22集中,一群村民围绕要不要给枸杞熏硫磺而发生争议,作为扶贫工作最大“刺头”的李大有这时却说了一段话:“不熏!……良心是啥?良心就是人心,那是一杆秤,咱的枸杞可以不红,但咱金滩村的人心,不能黑!那亏心的钱咱不挣!”《山海情》里的人物是鲜活的,但鲜活的人物并不等同于完美的人物。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她聪慧美丽有才华,但心思过于敏感爱吃醋耍小性子;王熙凤机关算尽,但也有可爱善良的一面,善于管理,对刘姥姥这种远房亲戚,也多少有点爱心。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很少有绝对的善与恶。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文艺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意无意忽略这个常识。反派总是坏得透透的,主角总是各种光环加持,几乎没有缺陷。尤其是很多“爽剧”,故事和人物都很悬浮,不接地气。《山海情》中几乎没有完美的人物,他们具备正常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正因如此,才能引起观众的深切共鸣。
但该剧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弹幕吐槽最多的是结尾部分,剧情过于跳跃,总觉得还想看点什么,突然就“皆大欢喜”了。得福突然有了老婆孩子。水花秒变超市老板和妇女主任。凌教授和陈县长完成对口扶贫工作后就“不知所踪”了……“求注水”的弹幕刷屏。观众确实苦注水剧久矣,但我们可能也需要警惕矫枉过正的“缩水”。
总体而言,《山海情》是一部优秀的“脱贫攻坚”题材文艺作品。它通过高级化的影视语言记录了脱贫攻坚的真实,又没有落入因情而煽情,因苦而卖苦的窠臼。那苦中作乐的昂扬、恰合适宜的插科打诨,还有那如父老乡亲、左邻右舍一般的鲜活人物形象,使其具备了一部经典剧的多重要素。(作者:艾超南,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