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剧《山海情》: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追求真善美

来源:人气:995更新:2021-10-15 12:56:07


原标题:在现实主义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旨归


近日,电视剧《山海情》播出后引起广泛热议。该剧以现实主义创作为基础,将镜头对准广袤的乡村,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对口支援干部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


长期以来,现实题材一直是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类型,创作者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时代风貌、国家意识、审美意蕴结合呈现。《山海情》在播出后引发观众好评与情感共鸣,探究其原因发现,这不仅源于创作真实再现了生活质感和对贫困群体的关注,也包括对帮扶群体心理变迁的聚焦与地域文化的彰显。


一方面,该剧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当地人的思维习惯。宁夏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黄土为伍,荒山为伴,成为阻碍当地人生存发展的直接障碍;生活环境落后,落破的街道、低矮的土墙、破旧的土坯房,村里户户家徒四壁,这些画面构成涌泉村搬迁前的生活场景。而致贫致困的更深层原因是来自于思维习惯上的因循守旧、思想保守和不良习俗,正如村民李老栓用女儿水花换来一口水窖、一头驴、两只羊、两笼鸡后变成村里的有钱人一样,落后的思想观念成为涌泉村贫困生活的最大阻碍。


另一方面,在主题创作上该剧摒弃了传统创作中的程式化、套路化模式,依据对支援地区的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闽宁模式”进行创作,顺应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回应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现实问题,满足了受众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心理需求。



真善美的精神旨归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曾指出:“艺术,不能以真为旨归,也不能以善为旨归,只有进入到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才能真正获得美的旨归。”由此可见,以“美为旨归”成为电视剧创作的最高境界,美也理应成为电视剧创作追求的文化自觉。《山海情》作为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于一体,真是善与美的基础,善是真与美的情感表达,美成为真与善所探求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


第一,归真。《山海情》全剧在大事上有史可循,小事上有据可依。该剧依据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史实,从199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解决西海固贫苦地区温饱问题实行吊庄移民政策作为开篇,到2016年以美丽家园作为尾声迈向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做到了史实有根据、事实有基础;观众关心的基层干部马得福、菌草教授凌一农、闽宁镇书记张树成、小学校长白崇礼等众多剧中代表人物,都是根据现实中人物原型改编。由此可以看出,《山海情》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均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在社会内涵表现上,创作者在人物形塑中追求着鲜明的个性真实,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明的个体,每个人表现出独有的个性真实。剧中以扶贫干部、支援干部、基层干部、涌泉村村民组成的代表性人物群体,成为宁夏西海固地区干群形象的代表。此外,逼真还原当地环境也是电视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使用的工具、出行的用具、人物的服装、本地的方言、具有年代感的房屋及屋内家具、器具设置等环境上的细节表现,共同演绎着涌泉村扶贫搬迁的时代故事。



第二,向善。在求真的前提和基础上,人物的向善成为叙事的核心。剧中对人物的描写侧重于表现由传统向现代、由贫穷向富裕、由愚昧向文明的嬗变过程,呈现人物人性向善的内在心理。从实干型扶贫干部杨县长对农民蘑菇滞销的爱、对干部欺上瞒下的恨交织在一起,到基层干部马得福对涌泉村搬迁工作的细心与耐心的工作;从福建对口支援干部陈金山推出劳务输出、发展蘑菇产业,到菌草专家凌一农结合宁夏实际培育蘑菇,自掏腰包补贴菇农的善举,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行为描写共同架构起心理向善的个性化书写。


可以说,坚持为人民书写,关注民生、反映民情,用生动的画面和人物书写反映群众心灵深处的真诚、真心、真情,使不同的观众从荧屏上看到了贫困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或多或少地让观众找到不同时代自己的身影。影像记忆引起观众心理深处的情感共鸣,这或许是该剧能受到好评的重要原因。


第三,求美。作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山海情》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将福建、宁夏的美景串联在一起,反映出创作者思维上对美的追求。“美”不单单指剧中画面外在呈现的空间之美,正如涌泉村沟壑万千的崎岖之美,夕阳西下闽宁村的孤俊之美,从昔日“干沙滩”到当下“金沙滩”的丰裕之美,还包括由外在空间之美指向人物内在的心灵之美。这些美存在于马喊水凌厉朴实的语言和对尕娃妈的亲情守护之中,存在于白麦苗不断的自我提升和爱情坚守之中,更存在于李大有和同村人拒绝用硫磺熏枸杞,以质量求生存的语言表达和行为表现之中。剧中的人物在曲折、激荡的心灵碰撞中渐进提升、逐步完善,体现出人们文化上的自觉意识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坚守。


总体来看,《山海情》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在国家脱贫攻坚的现实语境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变迁中,呈现出时代变革中的乡村之变与人性之美,剧中现实主义的人物书写和艺术表现也成为中国扶贫攻坚的时代缩影。(作者:朱旭辉,系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金娜,系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会员)